關於「恐慌症」(Panic disorder)

-

在生活當中,我們都會有焦慮或害怕的時候

焦慮(anxiety):過度擔憂未來發生的問題

害怕(fear):對於立即危險的一種反應

-

恐慌症是焦慮症的其中一種,特徵是經常性恐慌發作(panic attack)

DSM-5中焦慮症包含:特定畏懼症、社交焦慮症、恐慌症、特定場所畏懼症,以及廣泛性焦慮症

-

診斷準則

A.反覆的非預期性恐慌發作。

B.至少其中一次發作有下列其中之一或兩個症狀,為期至少一個月

1.持續關注或擔心恐慌再發作或發作的後果(如:失去控制、心臟病發作)

2.出現與發作相關、明顯適應不良的行為(用來避免恐慌發作的行爲,像是避免運動或避免不熟悉的情境)

C.此困擾無法歸因於某物質或另一身體病況的生理效應

-

恐慌發作是突然一股強烈的恐懼或強烈的不適,在10分鐘內達到高峰,並在這段時間內出現下列至少四項症狀

1.心悸、心臟怦怦直跳(pounding heart)、或心跳加快

2.流汗(sweating)

3.發抖(trebling)或戰慄(shaking)

4.呼吸短促或透不過氣(smothering)的感覺

5.哽塞感(feelings of choking)

6.胸部疼痛或不適

7.噁心或腹部不適

8.感覺頭暈、步伐不穩、頭昏(light-headed)、或快要暈倒(faint)

9.冷顫(chills)或發熱的感覺

10.感覺異常(paresth)

-

病因

1.神經生物學因子

藍斑核(locus coeruleus):是恐懼迴路中的一個結構,藍斑是正腎上腺素的主要發源地,正腎上腺素過多會導致心率過快

-

2.認知行為因子

內在體感制約(interoceptive conditioning):

認為原本是中性刺激的身體感受,一旦與初次恐慌發作相近出現,就很容易形成制約關係,此時由身體症狀產生危險的信念,便產生第一次恐慌發作,進而對身體症狀更焦慮害怕,焦慮害怕又引起更多身體症狀,形成循環

事件焦慮引發身體症狀並產生危險的信念導致第一次恐慌恐慌後又對身體症狀更加焦慮害怕

例如:有一名上班族下班後回家發現電梯在維修,因此爬樓梯上樓,結果感覺要心臟病發,經而產生一次恐慌發作,之後可能爬樓梯都會產生此感覺

災難化解釋

當一個人把身體感覺解讀為即將到來的毀滅徵兆時,便會形成恐慌發作

例如:覺得稍微有點頭暈,就覺得不對鏡,可能會恐慌發作

以上兩項的共同特徵為 #對身體改變的害怕程度

-

3.基因

NPSRI基因與恐慌症危險性的增加有密切的關係

-

焦慮敏感度指標(anxiety sensitivity index)常被拿來測量人們對身體的害怕程度,也可被用在預測恐慌發作的長期研究上

-

以上只是簡單介紹恐慌症的鑑別診斷,讓大家更了解症狀,而不是讓大家對自己及他人貼標籤,如果想更詳細的了解的話可以尋求專業人士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愛丘ichiu 的頭像
    愛丘ichiu

    愛丘ichiu

    愛丘i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